台南「華儂理髮廳」Since1997
台南「華儂理髮廳」Since1997
明亮、涼爽、播著志明電台、老闆與客人在鏡中無限延伸
文:曾敬淳
2025年的8月11日的這天,我與「海漾風華(鴨母寮三合院)」的胡大哥,相約前去拜訪位於「神農殿」對面的「華儂理髮廳」。這家理髮廳,早在2023年因「梅菊花店」前來「神農殿」初探時便對她十分好奇。沒想到,2年後,踏入拜訪的機緣,是來自胡大哥應允陪同來體驗「剃頭店」的理髮。
胡大哥說,其實他平常的生活路徑,不太會過來這區(指的是長北街跨越公園南路的北邊),而上「剃頭店」理髮,也不在他的生活習慣內。但那天理完髮出門後,胡大哥跟我分享他的感想,270元(不含修容)的價格,其實已經跟他平常去的百元快剪差不多。但他說,「華儂理髮廳」的老闆,理髮就換了好幾隻梳子做細修,而洗頭就幫他洗了三次,他覺得這樣的服務,太超值!
細心、有條不紊、親切、乾淨、明亮、涼爽、播著志明電台的「華儂理髮廳」
「華儂理髮廳」的老闆皮膚白皙,戴著口罩的她,頭髮捲捲的、笑起來眼睛像彎月,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記錄海安路未拓寬前名為日本婆仔專剪小孩的理髮廳老闆的既視感。我們到訪時,老闆正在幫前一位客人收尾,客人看起來年約70歲左右,髮量已略為稀疏,但老闆拿著一支如掏耳棒班細的小棒子,輕輕地挑起客人的頭髮慢慢挑起來用小吹吹整,再噴上定型液,讓那位客人頭頂上的頭髮站起來向後彎,我視線可以穿過客人的頭皮與頭頂的髮片間,頭皮與頭頂髮片間站直的頭髮們,彷彿一片在樹林間的枝幹,讓我對老闆的手藝與耐心驚嘆不已。這位客人起身結帳,拿起了他一個個依序排列放好在梳妝台的鑰匙、物品,並預約了下個月理髮的時間,老闆對他說:「你是那天的頭一位客人。」客人收到老闆的找零之後,用櫃台上的酒精噴了一下鈔票,才收到自己的口袋裡,推開大門,步行離開。
老闆笑著說,這位客人對生活細節、儀表十分的在意,每隔5天就會來給她洗頭、吹頭髮,是幾十年的老顧客了。可見老闆的手藝也讓這位講究儀表的老顧客放心。
結婚前的少女時代在「大西洋理髮廳」擔任師傅
輪到胡大哥理髮時,老闆刻意讓胡大哥避開剛剛那位客人坐過的理容椅,說:「剛剛坐過,還熱著,不能坐」。讓我想起常見很多理容院/理髮廳的老闆都有這個不讓客人坐前一位剛坐過的熱椅面的貼心。
我問起老闆開店多久,現年72歲的她,14歲學藝,但她的「華儂理髮廳」卻只有28年的店齡。原來是她結婚前的少女時代幾乎都在「大西洋理髮廳」度過。
我一開始聽錯:「阿!大平洋理髮廳(Since1963-2020),我知道!」
老闆提醒道:「不是「大平洋理髮廳」,是「大西洋理髮廳」,當年可是先有我們「大西洋理髮廳」,後來才有「大平洋理髮廳」喔!」
沒想到,當時小小的府城內,有著「大平洋」與「大西洋」!
我問:「你們「大西洋理髮廳」當時也有制服嗎?」
老闆:「有啊~我們的制服是旗袍,一共有10多位師傅呢!」
10多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們,穿著旗袍在「大西洋理髮廳」裡工作的樣貌,讓我想起那張在1980年左右開設在林百貨旁的「六福理髮中心」那10多位露出腳踝,穿著跟鞋的少女們側身站在店門口微笑看著相機鏡頭的老照片。讓旗袍少女們當年也在店門口拍一張這樣的照片,應該就是那個樣子吧!
如丘陵般起伏的造型天花板、放大空間的整面對牆鏡、電台播放著一樣的月光
外面正值中午,陽光炙熱,室內放著涼爽的冷氣,寫著「華儂理髮廳」的落地玻璃大門,將熱氣隔絕開來。我坐在沙發上,看出去,正好能見到紅黃相間的神農殿。目光回到「華儂理髮廳」裡面,她的理容椅,椅子躺下的是早期做在側面的手拉桿,不過有一張手拉桿被一支老虎鉗抓著殘件,成為拉桿的替代,好可愛!
我從正在為胡大哥理髮的老闆,眼光逆時鐘環視:如丘陵般起伏的造型天花板、有著一朵朵小花的小磁磚泥作洗頭槽,旁邊放著一台蒸氣小毛巾箱;結帳櫃檯反而不放在店門,是安置在店的最後方;櫃台前方是一座整齊序列排好的髮品展示櫃,有一罐髮品似乎寫著泰文,不同的廠牌應該是客人寄店;最靠近店門口的傢俱,則是我身坐的沙發,而沙發背後則是一整面為了放大空間的鏡子;當我的眼光看入鏡子時,店內的志明廣播電台,剛好在放1983年蘇芮唱的「一樣的月光」。老闆穿著裙子圍著工作服背對著我,拿著工具認真工作,店內安靜地只剩下電剪重複的震動音頻與蘇芮越唱越高亢的歌聲,涼涼的冷氣吹來,老闆與胡大哥在鏡中無限延伸,我忍不住拿起手機錄影紀錄下這一刻!
這又再次顛覆了我對外貌不起眼的「理容院/理髮廳」的刻板印象!
因為,只有真的踏入店內體驗,你才能知道這家店真正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