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v.s西班牙 x 理髮文化

在10/13凌晨1:00的現在,我正抱著我的老筆電躺在床上,敲打著鍵盤。不是夜貓子的我,這狀態很稀有,因為我想把今天下午還記得的,記下來,因為發現若不趕快寫,恐怕就又會是一個沈睡在筆記裡的片段關鍵字,想著日後有時間再整理,然後就一直沒動手。

阿母對著樓上的我喊著有訪客(我心裏當時還在偷笑著好正式的講法,但那應該是她當年30多歲帶領著華谷近20位理髮+按摩小姐,得用廣播器通知小姐櫃檯有訪客而養成至今的習慣。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蘇菲與她的西班牙朋友

本來以為是我學生真的跑來找我,下樓一看,沒想到竟然是2024年帶著兩位越南藝術家(@dinhthaolinh、@kieu_anh)來華谷參訪的蘇菲,她與西班牙的朋友來台南玩。來自西班牙的他,名為Eduardo,他生活在Granada,是一名骨科醫生。這是他第一次來台灣旅行,他笑說,原本以為來14天已經很長,但這趟走下來(台北、基隆、阿里山、台南),發現根本不夠,他說,會想再回台灣。

#西班牙的理容與台灣的差異

自從去過日本體驗過理容室感受到有趣的相同與相異後,我就開始很好奇,每個國家的差別。在Eduardo給阿嘉洗完頭與阿母修完臉後,我趁著空擋請教了他西班牙是否會用剃刀修外耳。他笑答道:「不會,而且只修鬍子,也不會修眉毛、修鼻毛或臉部其他地方。」

他說:在歐洲理容,其實分成三種類型:

(1)Esteticien:專修臉部的各種部位。

(2)Hair Salon: 男女生的頭髮都做,但是不會用剃刀 。

(3)Barbershop 、BeautyShop : 昔日的傳統理容院、美容院,男生去Barbershop,女生去BeautyShop。但若想修眉毛、修鼻毛或臉部其他地方,則得去Esteticien修。而且Barbershop的理容師,只有男性,不會有女性。像台灣的老理容院會有女性的理容師,而且還會修外耳、掏耳朵、按摩這對他來說,其實非常特別。

#原來歐洲的年輕人也開始回流到傳統理髮廳、美容院給老師傅服務

聽到Eduardo說,他的理容師已經70多歲,本來想退休,因為常客日漸凋零,而年輕人不上門。但最近幾年,因為年輕人開始踏入老理髮廳,讓他的理容師願意繼續開店。這讓我十分驚喜,我跟他說,台灣這兩年也是開始年輕人回流至老理髮廳、老美容院,我告訴他,我十分意外歐洲也是如此。(因為2023年我去東京的時候,發現東京的老理髮廳,年輕人還不太走入,仍然是老客人的狀態居多。)

#阿霞頭一次被外國客人在店裡直接在理容院裡看診

身為骨科醫生的Eduardo,聽到阿霞手腕骨折剛好沒多久,要離開之前還幫阿霞檢查看看,讓阿霞超開心。˙阿霞對著他講台灣國語,Eduardo對著阿霞講英文,我們在一旁補充與笑著,這真的是很棒的一刻。

Section image

明天要去阿里山三天的Eduardo。(華谷阿霞攝影)

Section image

我、蘇菲、阿霞(Eduardo攝影

Section image

蘇菲正在幫忙Eduardo說明阿霞骨折過的手腕,一旁櫃檯,阿嘉正在為她的荷蘭好友結帳。

Section image

在阿霞的力邀之下,阿嘉的荷蘭好友(右一),被邀請一起來和Eduardo合照。

Section image

2024年,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來訪的合影。

Section image

2024年,兩位越南的藝術家在華谷櫃檯留影紀念(若對他們兩位的作品好奇,這裡是

他們兩位的IG ,中間這位@kieu_anh、右邊這位有從越南的理容文化作延伸的創作@dinhthaolinh)